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

丹参健康世界---富人的窮養哲學

旺報
「錢不是最重要的,即便你再有錢也不能因此享受到特殊待遇,」
這是美國富二代們接受的「窮養」教育核心。愈來愈多人關注富二代教育問題,不少富二代不願活在
父輩光芒之下,而是走出自己的路。
今年4月,微軟創辦人比爾.蓋茲在史丹福大學演講,對此做了很好的詮釋:
「我告訴子女們,他們不會從我這兒得到財富,早在生兒育女前我就信奉『大多數財富都應該回饋社會』
愈早讓子女了解世界的不平等,愈早鼓勵子女到貧窮國家去接觸當地人,對孩子的成長愈有幫助。」
不少富二代在年少時都要打工或做義工,這種「窮養」教育方式讓他們知道財富積累的不易,明白工作
首先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,其次才是賺錢。
「股神」巴菲特長子霍華德現年54歲,沒有子承父業,32歲那年賣了祖父給他的股票,買了一台推土機,
現在是伊利諾州的農夫。當年他按市價向父親租用了一家農場,嘗試協助貧農生產更多農作物。過去4年
他更遠赴非洲,致力於一場對抗貧窮與饑餓的戰爭。他最雄心勃勃的計畫,是讓非洲農民能夠免費使用
抗旱玉米生物科技。
巴菲特的么子彼特.巴菲特也十分精采。今年51歲的他,28年來曾當過作曲家、製片人、演員、錄音師、
獨立唱片公司老闆,還參與製作電視劇、電影。今年5月,彼特接受媒體訪問,談及其父非常反對溺愛
孩子,曾說:
「銜著銀湯匙出生的人,這把銀湯匙最後可能變成插在背上的『銀匕首』,使孩子深受其害,因為這樣
的人容易產生權力感,而少有個人成就。」
彼特說,他們小時候和其他孩子一樣,需要打零工掙錢;看電影時,父親也不買爆米花給他們。
大陸教育每周日見報---窮養富二代磨練獨立自主性 摒棄嬌生慣養 才能砥礪下一代走得精采
近年來,大陸一胎化加上經濟發展,產生許多喜愛誇富的「富二代」,價值觀和惡行惡狀都惹人詬病。
不過並非所有「富二代」都被嬌生慣養,也有家族企業父輩選擇「窮養」小孩,讓「富二代」磨練出
獨立自主性。
出生於廣東省佛山市,1989年次的阿德(化名)就是這樣的例子。阿德父母經營苗圃生意,每年有上
百萬元人民幣收益,10年來打下一片天;最近更因羅漢松價格暴漲,賺得「盆盈缽滿」,家產過千萬。
不過,阿德父親教養他的方式卻有點特別:阿德大學畢業之後,父親不准阿德在佛山工作,還要求阿德
經濟獨立,自行負擔所有生活開支。
入職場就開始自立
阿德回憶,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中央空調銷售員,月薪1400元,公司在廣州,離家很遠,必須在外租房。
由於老闆要求銷售員必須熟悉空調組裝技術,於是阿德白天就隨師傅去工廠學技術,中午在公司吃便當,
晚上就回到和朋友合租的房子,一個幾平方公尺大的「蝸居」,月租是800元。
由於實在無法負擔房租,阿德第一份工作做了2個月,又在離家20公里的鎮上,找到了一家小型科技公司
的推銷員工作。目前他過著每天「朝八晚六」的通勤族生活,每月最大開銷是交通費,吃、住則在家裡。
臉上還有些孩子氣、穿著簡樸的阿德表示,他現在這份工作底薪800元,完成一定數額再加400元,總共
是1200元,業績超標時還可以抽成。
「剛開始上班的第4天,打了100多通電話後,我終於接到了自己的第一筆生意!」
每天都要打幾十通電話的阿德說,業績好的同事一個月能拿到4000多元,他希望自己也能達到這個目標。
對於被別人稱為「富二代」,阿德笑著說,他覺得自己和普通的孩子沒什麼不同,父母一直家教嚴格,
小時候連和同學出去玩,回來晚了都會被母親鞭笞;此外,他從小玩具少,當時特別羡慕別人有插卡式
遊戲機,父母也沒買給他。
父母身教作榜樣
阿德說,他從不問家裡有多少資產,也不覺得自己是有錢人,直到國中三年級時,家人在附近高檔社區
買了別墅,
「我認為那裡是富人才住得起的地方,那時我才發現家裡『好像有點錢』。」
一件白色T恤配牛仔褲、拎著一個普通公事包,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的阿德,並沒有「富二代」的驕氣。
與記者共進晚餐,食畢順手將記者和自己的餐具放回櫃台,顯得十分自然。
「我從小看著父母一步步闖出目前的成績,但是我爸媽在我面前從來沒表現過『我們是有錢人』的意識,
從小到大我也不覺得自己的『窮養』境遇有多特殊!」
問他有沒有意願接手父親的生意?阿德反問:
「你覺得花卉行業前景如何?現在利潤愈來愈薄,賺錢也比較難了,我不喜歡接手父親的生意,更希望
能靠自己的努力而生活,將來肯定要創業開公司!」
阿德認為,這些年的獨立生活經歷都是人生財富,他獨立生活的意願很強烈,父母也沒有勉強,反而樂見
兒子接觸外面世界,積累人生經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