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

獨立人格的行為特質

【聯強EMBA】獨立人格的行為特質 
作者:杜書伍 (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)

 
在人的行為當中,普遍都會存在著依賴的特質。回顧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,在人格上大致是從依賴走向獨立。就拿不同層級的學校來看,老師辦公室與教室之間距離的不同,便反映出這樣的過程。小學老師的辦公室就在教室當中,以便就近照料學童;到了國中、高中,老師的辦公室離教室越來越遠,到了大學,甚至除了課堂之外,學生不見得可以輕易地找到老師。隨著所受教育的層級逐漸提高,反映出學生對老師的依賴程度逐次降低,而獨立性漸增。
  在國內的教育制度下,很容易會產生對學生過於呵護的情形,使其依賴程度相對較高。舉例來說,學生到學校上課,每一堂課老師的第一句話往往是「翻開書本第幾頁」,學生依照老師的指示翻開書本才知道當天要上的課程進度為何,其背後象徵的是,學生並未有主動預習的習慣。緊接著,老師一點一滴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,學生則被動地接受講授的知識,換句話說,求知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依賴。此外,在升學制度下,一般父母親往往只要求兒女把書讀好即可,其他一切都是次要,這使得依賴性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,被進一步地內化成為一種潛意識下的習慣,而很難自我察覺出來。
   學生在求學、成長過程中被深入內化的依賴性,於進入社會工作之後,也依舊被帶到工作的環境中。例如進了一家公司,便會很自然地認為「公司應該如何如何」、「主管應該如何如何」、「其他單位應該如何如何」等等,這樣的想法代表著「別人應該把一切準備就緒,等著他去上班」。這就是一種明顯的依賴性,同時,也容易延伸而成推卸責任的習慣,把一切的麻煩、不如意歸咎到公司、主管、其他單位。
  事實上,即使是在一家制度不夠健全、管理不完善的公司當中,有獨立人格特質者仍舊可以有不錯的表現,並不會因為公司的制度差、障礙多而完全無法工作,反而會積極地設法解決問題、排除障礙。至於沒有獨立人格者,則是把自己的命運交由其他人來掌握,遇到好的環境、好的主管,或許還是可以勉強勝任,但只能說是運氣好。一旦運氣平平,很可能就一事無成。
  人格的獨立或依賴,反映在工作態度上有著極大的差異。個人在組織當中與其他成員的相對關係,可分為對主管、對部屬、對其他單位等三個面向(如圖)。在與其他單位的互動方面,缺乏獨立人格特質者,遇到問題很容易怪罪其他單位;把事情交給其他單位之後,隨即鬆手不管。如果是具有獨立人格特質的人,則會考量其他配合單位當下的工作狀況,甚至是該單位的特質、習性。並且隨時思考、注意周遭的相關事物,以預先防範問題的發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